28-365365体育在线
中文 | ENGLISH
...

北京师范大学28-365365体育在线执行主任余胜泉


                                                                                                           
余胜泉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新世纪优秀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 
北京师范大学28-365365体育在线执行主任
研究领域: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区域性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生态、网络学习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等。 
Email:
toyusq@gmail.com , ysqetc@163.com 



工作经历


2014.5~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学部副部长 
2013.1~现在:“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9.6~2014.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院长 
2008.12~2012.12: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7.6~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 
2005.12~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2.9~2007.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教授; 
2000.9~2002.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讲师; 

 

出访经历


2013年11月23日,受韩国 Korean Society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SET)邀请,在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作邀请报告:An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From Learning Object to Learning Cell; 

2012年,担当2nd STEM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TEM 2012)会议主席,中国北京;

2012.6.9,日本奈良教育大学参加中日教育技术论坛,做主题演讲: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解读;

2012年2月 8日 参加iConference 2012,做会议论坛报告“A Resource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2012年2月6 日应邀访问多伦多大学,在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做学术演讲The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of Learning Cell;

2012年2月5日应邀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的教育学院(Faculty of Education),做学术演讲: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 Model of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From Learning Object to Learning Cell;

2011年,担当The 10th World Conference on Mobile and Context Learning (mLearn 2011)会议主席,中国北京;

2011.10.24~25,在IASTED举办的《Technology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做主题演讲《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 Model of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

2011年6月5号,在CSCL(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2011会议上做论坛邀请报告Research on the Organization Model of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 The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of Leaning Cell;

2010年,担当第十四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11)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子会议主席,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2010;

2010年5月25日-28,受邀在新加坡召开的第14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做《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的邀请报告;

2010.5.10~11 Uppsala University, Sweden 'Workshop Educational Policies',作The popularization project of utiliz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of rural schools的邀请报告;

2009年11月11-15,2009海峡两岸大学信息教育暨数字学习发展研讨会,台湾淡江大学,作《一对一环境下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邀请报告;

2009 年8月11,受邀在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召开的中加教育技术学术交流会,作Learning Resource Design and Sharing in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of Leaning Cell的邀请报告;

2008年11月18-22,E-learning in Asia Symposium,美国Las Vegas ,受邀演讲主题是:Learning Cell——A new kind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organizing method;

2008年08月24-29,“新加坡华文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教学实验”项目会议,何克抗教授、余胜泉教授受邀赴新家坡指导“新加坡华文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教学实验”项目的实验学校的开展工作,开展教学指导、工作检查、工作进展交流等活动;

2005/9/8-15 ,在Norway Oslo大学做合作交流,受邀做《4A LMS developed by China》的邀请报告。

 

社会任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育技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副部长 
“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 主任 
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中心 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咨询专家组成员,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 
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Shin Shin Educational Foundation)教育顾问 
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技术顾问 
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第一届工程技术委员会会员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教育信息化标准委员会委员 
《远程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 
《电化教育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 
《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新标准英语网”学术顾问 
丰宁满族自治县教育体育局“突出贡献”专家 
大连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区校建设项目专家组顾问 

曾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院长 
2nd STEM i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TEM 2012)会议主席,中国北京; 
第十五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11)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子会议主席,浙江大学,杭州,2011 
第十四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 2010)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子会议主席,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2010 
The 10th World Conference on Mobile and Context Learning (mLearn 2011,
http://mlearn.bnu.edu.cn/)会议主席,北京,中国,2011 
中国教育电视台2008年度“学习超市”教育新媒体项目首席特聘专家 
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专家组成员

 

获奖情况


主要获奖有:

2014.5,《Learning Cell Knowledge Community》,获美国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2014年Learning Impact Awards铜奖;

2012.10,《手持式设备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获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立项课题优秀研究成果奖;

2011.12,《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6年12月,“信息技术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获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全国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排名第二。

2002.5,网络教育应用“全面解决技术方案”的研究与开发-佛山教育信息网样例工程,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五;

2003.12 1,教育信息化(2002)应用回顾与展望,或中国教育技术发展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3.12 1,《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 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2003年年会优秀论文奖; 

2002.6 1,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的设想,第6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优秀论文奖;

 

教学工作

《教育技术新发展》(研究生、博士生)(2008~2014);《摄影技术与艺术》(2012~2014),《远程教育中的新媒体与新技术》(研究生)(2006~2008)《计算机网络》(本科生)(2003~2006)、《教育评价技术》(本科生)(2000~2003)

研究生招生方向: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

博士生招生方向:计算机教育应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科研项目

1. 2014.3~2014.12,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制定,项目支持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负责人余胜泉、吴娟;
2. 2014-1~2014-5,南山教育云综合服务平台设计,项目支持部门: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技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余胜泉;
3. 2014.4~2016.4,海淀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调研规划,项目支持部门:北京中海纪元网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余胜泉;

4. 2014.1~2014.12,高等院校移动学习发展研究,项目支持部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负责人余胜泉;

5. 2014.3-2014.12,基于平板电脑的创新教学的研究,项目支持部门:英特尔半导体(美国)有限公司委托项目,负责人

余胜泉。

6. 2013.-2016.1,教育部综合专业改革项目《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支持部门: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余胜泉;

7. 2013.9-2016.7,《移动云课堂——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探索研究》项目,项目支持部门: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负责人:马宁、余胜泉;

8. 2013.7-2014.7,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学科资源深度聚合研究——师生虚拟课堂网络行为分析,项目支持部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人:余胜泉;

9. 2013.5-2013.12,《海淀智慧教育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制订》,项目支持部门:中海纪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负责人:余胜泉;

10. 2010.11-2015.7,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建设面向农村的教育开放学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04-207-283),项目支持部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董奇、余胜泉;

11. 2012.5-2015.5,《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探索研究》,项目支持部门:教育部基础二司,负责人何克抗、余胜泉;

12. 2012年~2016年,“荔湾区绿色教育信息生态”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与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全面合作框架协议,项目支持部门: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负责人余胜泉;

13. 2012-2019,“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跨越式教学试验”项目甘肃陇南推广项目,项目支持部门: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负责人何克抗、余胜泉;

14. 2012.9-2015.12,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及其应用示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移动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项目支持部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中国移动通讯集团公司资助,负责人余胜泉;

15. 2012.3-2014.3,《基于“一对一”数字终端的未来学习创新》,项目支持部门:天闻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16. 2011.12-2013.12,区域性数字化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与应用推进研究,深圳市福田区教育信息中心,负责人余胜泉;

17. 2012.1-2015.1,《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20110003110029),项目支持部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负责人余胜泉;

18. 2011.12-2012.7,《平板电脑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应用研究》,项目支持部门:北京亮点时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余胜泉;

19. 2011.3-2012.1,《日电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及其支持技术研究》,项目支持部门:NEC中国研究院,负责人余胜泉;

20. 2011.1-2012.1,《教育信息化远程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项目支持部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负责人余胜泉;

21. 2011-2013,《同一起跑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农村学校阅读教学项目》,项目支持部门:陈一心家族基金会,负责人陈玲、余胜泉;

22. 2011-2013,《同一起跑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项目》,项目支持部门:赠予亚洲基金会,负责人马宁、余胜泉;

23. 2011.1-2013.12,《泛在学习的资源组织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批准号:61073100 ,主管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人余胜泉;

24. 2011.2-2011.12,《广州市荔湾区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设计》,主管部门是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25. 2010.1-2011.12,《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远程教育系统开发项目技术咨询》项目,主管部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负责人吴娟、余胜泉;

26. 2010.1-2011.12,《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远程教育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负责人蔡苏、余胜泉;

27. 2010.1-2013.1,《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负责人余胜泉;

28. 2009.8~2011.3, 《4A网络教学平台软件系统(三期)研发》,主管部门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人余胜泉;

29. 2009.1~2009.10,《高等教育出版社学习卡统一账户系统开发》,主管部门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人余胜泉;

30. 2008.8~2010.12: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一对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效率提升研究》(DCA080114),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负责人余胜泉;

31. 2008.3~2008.9,《深圳市南山区教育信息网应用系统咨询与整体规划方案设计》,主管部门是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

32. 2008.7~2008.12,《深圳市福田区教育信息综合平台整体方案规划与设计》,主管部门是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33. 2007.9~2009.9,承担了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总体方案规划设计》项目,对网络学院未来的教学平台、教务管理平台、信息平台、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等进行整合与发展规划,设计了详细的技术方案,项目负责人余胜泉;

34. 2007.9~2011.9,承担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媒体学习超市》总体设计与规划工作,并具体负责其中异步学习平台、超子(学习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项目负责人余胜泉。

35. 2006.3~2009.3,《4A网络教学平台跨平台改造、升级开发》,主管部门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人余胜泉;

36. 2006.9~20011.9,《利用教育技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研究及推广项目》,主管部门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项目负责人是何克抗、余胜泉教授,本人组织具体工作。

37. 2005.12~2010.12:承担中央电教馆规划重点课题《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主管部门中央电教馆,合作单位是诺亚舟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余胜泉;

38. 2005.6~2006.7:承担佛山市教育局的《佛山市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系统设计与开发》,主管部门是佛山市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39. 2005.4~2006.6:承担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的《新课程探究性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是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40. 2005.5~2006.5:承担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的《学科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主管部门是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负责人余胜泉;

41. 2004.4~2004.12:承担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学资源立体化建设规范的研究与网络课程开发模板的设计》,主管部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人余胜泉;

42. 2004.4-2004.12:承担佛山市《佛山市干部在线教育系统设计与开发》(FS40112009D)主管部门是中共佛山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余胜泉;

43. 2002.7~2004.6: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波谱库总体系统建设及水体波谱分库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子项《波谱数据库总体方案设计与技术实现》,主管部门是科技部,负责人余胜泉;

44. 2002.4~2003.4: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中的子项《评价分析与数据挖掘工具研究》,主管部门是科技部,负责人余胜泉;

45. 2003.9-2005.9: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BCA030017),主管部门是教育部,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46. 2005.9-2012.9:《广州市荔湾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在小学英语、语文、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跨越式教学法实施研究,实现这三个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47. 2003.9-2005.9:《佛山市禅城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在小学英语、语文、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跨越式教学法实施研究,实现这三个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48. 2002.12-2008.12:《深圳市南山区信息技术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该项目主要通过在南山区实施信息化教学指导、教育资源整合等措施,整体推动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49. 2002.10-2008.10:《广州市东山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在小学英语、语文、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跨越式教学法实施研究,实现这三个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50. 2001.12-2002.12: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多媒体作业系统研究》,项目主管单位是教育部科技司,该项目已于2003年7月经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验收,项目负责人为沈复兴、余胜泉。

51. 2001. 2-2002.2:承担北京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网络教学研究》,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52. 2001. 2-2001.10:承担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53. 2001. 6-2001.12:承担学科四结合总课题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综合课例》研究与开发项目,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54. 2001.5-2002.4:《东莞地区教育信息网络设计与实施》,该项目主要内容是建设东莞地区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并开发东莞办公自动化系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网络信息系统。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孙波、余胜泉。

55. 2002.2-2002.10:《佛山地区教育信息网络二期工程设计与实施》,该项目主要对佛山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硬件设备进行全面升级、统一开发佛山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系统、教育行政管理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并对佛山地区的学校主干教师进行全面的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孙波。

56. 2002.4-2002.6:《珠海市教育信息网络总体规划》,设计了整个珠海市全市教育信息网络的规划方案,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57. 2000.12-2002.12: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多媒体课件点播系统研究》,项目主管单位是教育部科技司,该项目已经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项目验收,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58. 2000.12-2002.12:主持现代远程教育标准研究项目:《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研究(资源、管理系统、课件互换标准)》,项目主管单位是教育部科技司,该项目已经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项目验收,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59. 1999.4-2001.6: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研究项目:《国家远程教育支撑系统开发》的研究,该系统是国内最早研发和发布的网络教学平台;该系统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立体化教学网中,2008年累计注册的学习卡超过9600万人。何克抗、余胜泉主持,本人为项目实际负责人,负责总体设计与开发;该项目已经通过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项目验收以及教育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60. 1999.9-2001.6: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研究项目:《国家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研究,教育部于2000年4月将该项目转为正式研究项目,何克抗、余胜泉主持,本人实际主持编写《国家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已于2000年5月由教育部正式发布;

61. 1999.9-2000.9:创办免费的在线学术杂志《教育技术通讯》(http://www.etc.edu.cn),目前该在线杂志已成功发布三十多期,并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211建设项目支持。该杂志曾在教育技术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认同,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62. 1999.8-1999.11:主持开发《基于WEB的通用题库系统》,采用ASP(Active Server Pages)和COM组件对象模型技术开发,后台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该系统获首届中国互联网络应用程序设计大赛(Intel公司与中国电信主办)教育教学类一等奖。本人负责系统的总体设计,组织与监控整个开发过程。

63. 1999.1-2000.9: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佛山地区教育信息网络设计与实施》,该项目有三个重点目标:一是建设覆盖整个佛山地区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佛山教委的信息中心;二是开发佛山教委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三是开发网络教学的支持系统。何克抗、孙波、余胜泉主持,本人负责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实际主持教学支持平台的开发; 

 

学术成果

主要学术论文:

1.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提升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研究,王济军 余胜泉, 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5期;

2. 基于学习元平台的教育内容策展工具设计与实现,唐瑶; 余胜泉; 杨现民,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第4期; 

3. 电子书包对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上、下二篇),余胜泉 李晓庆,人民教育,2014年第4、5期连载;

4. 教育资源发展新趋势(上、下二篇),余胜泉,教育信息化, 2014年第1、2期连载;

5. 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重要路径,余胜泉,中国教育报,2014-01-06;

6. 基于真实用户评论信息构建移动学习资源的评价模型,程罡; 高辉; 余胜泉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年第1期;

7. 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余胜泉; 陈敏,开放教育研究,2014年第一期;

8. 学习元平台的语义技术架构及其应用,杨现民; 余胜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9. 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的聚合研究,郑庆思; 杨现民; 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第12期;

10. 面向知识建构的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模式研究——一项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实践探索,陈玲; 张俊; 汪晓凤; 余胜泉,教师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11. 学习资源语义特征自动提取研究,杨现民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11期;

12. 移动学习时代到来,李晟; 余胜泉; 薛峰; 任众; 刘俊萍,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第11期;

13. 从学习元看微课评价的设计,王琦; 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第10期; 

14. 微课虽小,应五脏俱全,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第10期;

15. 开放环境下学习资源内容进化的智能控制研究,杨现民; 余胜泉 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 

16. From Learning Object to Learning Cell: A Resource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Shengquan Yu, Xianmin Yang and Gang Cheng,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OBILE LEARNING 2013(ISBN: 978-972-8939-81-6),P35-42,LISBON, PORTUGAL,MARCH 14-16, 2013,LISBON, PORTUGAL,Organised by IADIS

17. Xianmin Yang, Qin Qiu, Shenqguan Yu*, & Tahir Hasan ,Designing a trust evaluation model for open-knowledge communitie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July, 2013;【SSCI, Impact Factor:2.139(Year 2012)】

18. Xianmin Yang, Shenqguan Yu, & Zhong Sun.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annotation on Chinese reading level in primary school of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3, 44(1):95-111. 2013/1【SSCI, Impact Factor:2.139(Year 2012)】

19. 生成性学习资源进化评价指标设计,杨现民; 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20. 在线教育面面谈 ,余胜泉; 江志斌; 于俊清; 孙茂松,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第8期;

21. 学习科学视域下的e-Learning深度学习研究,段金菊; 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13年第4期;

22. 基于知识生成的工作场所学习,程薇; 杨现民; 余胜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第4期; 

23. 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马宁; 崔京菁;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7期;

24. 移动学习的典型范式,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第6期;

25. 盘点全球知名移动学习平台,李山; 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2013年第6期; 

26. 1∶1数字化学习对小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研究,贺平;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3年第5期;

27. 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效果研究——基于文本内容分析的视角,陈玲; 刘禹; 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第4期;

28. 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创新与跨学科研究——第二届STEM国际教育大会述评,丁杰; 蔡苏; 江丰光; 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29. 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开放共享课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新发展”课程教学为例,陈敏; 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30. 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杨现民; 余胜泉,教育研究,2013年第3期; 

31. 学习元平台的设计及其应用场景分析,杨现民; 程罡; 余胜泉 ,电化教育研究 2013年第3期;

32. 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之“主动”建构学习研究,岑健林; 段金菊; 余胜泉,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年第3期;

33. 这个领域,如何认定好的学术研究,陈德怀; 林建祥; 吕赐杰; 江绍祥; 祝智庭; 黄国祯; 余胜泉; 顾小清; 陈文莉; 黄龙翔; 王其云,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34. 学习资源动态语义关联的设计与实现,杨现民; 余胜泉; 张芳 ,中国电化教育 2013年第1期;

35. 人人电脑时代更需要拓展课堂深度,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1期;

36. 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中的协作脚本设计,陈玲; 张俊; 刘希;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12期;

37.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吴焕庆; 丁杰; 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第6期;

38.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推进教育创新,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10;

39. 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研究 叶荣荣; 余胜泉; 陈琳,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

40. 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分析,刘禹; 陈玲; 余胜泉 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8期;

41. 课堂网络教学环境对学生视力的影响研究,余胜泉; 张洪锐,电化教育研究 2012年第7期; 

42. 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5期;

43. 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和分析模型研究,王志军;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44. 从游离到消融:技术进入教学的质性研究,曹培杰;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4期;

45. 泛在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的自适应呈现模型设计,高辉; 程罡; 余胜泉; 杨现民,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第4期;

46. 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曹培杰; 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47. 分布式认知研究述评,刘俊生;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 2012年第1期;

48.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的领域与趋势,刘俊生; 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12年第1期;

49. 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2011年第十届mLearn世界会议述评,刘军、邱勤、余胜泉、希建华,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50. 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马宁、陈庚、刘俊生、丁杰、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第6期;

51. 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特征与趋势——以学习元资源模型为例,余胜泉; 陈敏,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年第6期;

52.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杨现民;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第9期;

53. 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第七期,P1-6。

54. 技术推动的学习模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及其启示,余胜泉; 陶丹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年第3期;

55. 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设计——以“学习元”平台为例,陈敏; 余胜泉; 杨现民; 黄昆仑,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第6期;

56. 网络课程的内容进化机制设计与技术实现,谭霓; 余胜泉; 吕啸,远程教育杂志 2011年第1期;

57. 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评价系统设计,吕啸; 余胜泉; 谭霓,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2期;

58. 学习元与学习对象的多维比较研究——学习资源聚合模型发展新趋势,杨现民; 余胜泉; 王志军 ,开放教育研究 2010年第6期;

59.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构建,杨现民;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9期;

60. 小学移动英语学习资源设计,冉敏; 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10年第9期;

61. 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袁华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第7期,P13~22;

62. 面向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彭飞、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P173~180;

63. 基于EduTools的网络教学平台测评,王志军、余胜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P73~78;

64. 从Sloodle看三维虚拟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蔡苏、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65. 面向过程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及成熟度模型建构,马宁、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1期;

66. 交际性教学法在英语移动学习中的研究与实践,杨丽娜、余胜泉,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年第4期,P46-51;

67. 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何克抗; 余胜泉; 吴娟; 马宁; 赵兴龙; 袁磊; 齐媛,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68. 学习资源标准的新发展与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程罡、徐谨、余胜泉,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4期,P6~12;

69. 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余胜泉、赵兴龙,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8期,P33~40;

70. 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余胜泉、程罡、董京峰,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第3期,P3~15;

71. “学习元”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程罡、余胜泉、杨现民,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P27~36;

72. 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余胜泉、杨现民、程罡,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P47~53;

73. 开放视野:让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走向专业发展,孙众、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08/第14卷6期.P84-88;

74. 数字教材的立体化出版, 余胜泉 ,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 2008/03

75. 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新发展,马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 ,2008-05-10

76. 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描述与促进策略研究,梁文鑫; 余胜泉; 吴一鸣,教师教育研究 , 2008年 01期 

77. 面向教育行业的信息化知识库系统的框架研究,谢晓林; 程罡; 刘琦; 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 , 2008年 04期

78. 手持式设备让我们与古诗走得更近,冉敏; 余胜泉; 刘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2008年 第1期

79.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One-to-One Learning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m Education, Min Ran, ShengQuan Yu, Jun Liu,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UTE2008国际会议,EI检索) : 123-127

80.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ve Mobile English Learning Mode, Jun Liu, ShengQuan Yu, MinRan,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Mobile and Ubiquitous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WMUTE2008国际会议,EI检索) : 60-64.

81.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资助学习的改善措施分析,陈杰、陈玲、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7/05

82. 课外移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张晋梅、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7/06 ;

83. 技术进入到教育中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2007/04

84. 中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施模式,谢非、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 2007/11,P79~83

85. 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研究,张晋梅、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7/10

86. 移动学习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应用,余胜泉 信息技术教育, 2007/08

87. 辨析“积件”“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方向,余胜泉,杨现民, 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12期,P60~65;

88. “一对一”课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变革,余胜泉 陈玲, 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6期,P25~29;

89. 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 谢晓林、余胜泉、程罡、黄烨敏,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P12-25;

90. 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第6期;

91. 基于手持式移动技术的教与学,余胜泉、刘 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3期,P9-10;

92. 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余胜泉、刘军,中国远程教育, 2007年第5期,P64-69;

93. 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误区分析,吴娟、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P70~72+77

94. 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科学发展,余胜泉,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9期特邀稿,P4~8

95. 建设优质资源,保障信息化教学常规化,陈杰、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9-10;

96. 区域性教育技术课题的管理与支持,陈莉、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7-8;

97. 教育技术服务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5期,P4-6;

98. 城域网环境下多级分布式信息技术测评系统,曹晓明、余胜泉,教育信息化,2006年第8期P57~59+P64

99. 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梁文鑫、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P19~21

100.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for the Rural Schools (MDEPRS) of China: Recent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Shengquan Yu,Minjuan Wang,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Vol. 22, issue 4, page 273~283.2006;

101.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余胜泉 陈莉,中国远程教育, 2006年第5期,P19~24;

102.当代网校的困境与求存之道,余胜泉、孙众,中国远程教育, 2006年第1期,P59-63;

103.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与互联,余胜泉、程罡,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5期,P88~92;

104.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马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2期,P66 ~71 ;

105.E-learning时代高校教材的立体化出版,余胜泉、张泽,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2期,P56-59;

106.“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项目”实施理念与策略,余胜泉 张文兰 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第1期,P5-10;

107.系统结构模式突破,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2005年第11期,P 19~20,

108.教育信息化进入深水区,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第11期下,P 60~62,

109.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余胜泉,毛芳,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P 18~23,二级学科最优期刊& CSSCI 1

110.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余胜泉,马宁,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11期,P14~19;

111.在线测试分析与数据挖掘系统的设计,开放教育研究,余胜泉、李世亮、谢小林,2005年第11卷5期,P72~77

112.农村远程教育深化发展的几个方向,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八期,P9-12;

113.An exposition of the crucial issues in China’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Yu, S. Q., Wang, M. J., & Che, H. Y. (2005, Octobe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 (4), 88-101。 (A leading journal indexed by 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114.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第10期,P50-56;

115.生态观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余胜泉,中国教育网络, 2005年第6期,P26-29;

116.校校通“应用为本”四方略,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5年第3期,P52-65;

117.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需重新定位,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5年第2期,P58-61;

118.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余胜泉、陈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四期,P27-31;

119.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再答邱崇光先生,余胜泉、陈玲,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P21~26+P41。

120.信息技术改进教学,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第一期,P7-8;

121.面向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路秋丽 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第一期,P75~79;

122.建构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板,开放教育研究,孙迪、余胜泉,2005年第2期:71-77 2 CSSCI

123.从网络互连到应用互连——校校通的通途,余胜泉、程罡,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124.教育资源管理新发展,余胜泉、朱凌云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9期。

125.论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余胜泉、马宁,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126.教育信息化(2002)回顾与展望,余胜泉、林君芬,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2期。

127.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余胜泉、朱凌云,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3期。

12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先锋——“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的回顾与展望,余胜泉、吴娟、李文光,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三期;

129.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余胜泉、杨晓娟,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12期。

130.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余胜泉,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1998年第四期,该文获多次转载和多本教科书(现代教育技术,何克抗主编,中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何克抗主编,全国高等院校理科类公共计算机课教材)的引用;

131.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1年第8期。

132.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余胜泉,发表于中国远距离教育(现为中国远程教育),1999年第六期。

133.典型教学支撑平台的介绍,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2001.2

134.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价,张京彬、余胜泉、何克抗,中国远程教育,2000.10

135.学习对象开发工具设计,陈天、余胜泉,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四期;

136.中小学信息技术环境下常见误区分析,孙众、余胜泉,徐凤君,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第三期。

13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马 宁、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一期。

138.适应性学习——远距离教育发展的趋势,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139.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的现状与问题的思考,林君芬、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01年第二期。

140.Internet与我国教育的整合,余胜泉,发表于教育现代化,1999年第九期;

141.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余胜泉、刘宝艳、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第一期,http://www.etc.edu.cn。

142.城域教育网的设计与实施,王耀武、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五期;

143.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第六期;

144.网络课程评价,朱凌云、罗庭锦、余胜泉,开放教育研究,2002年第一期;

14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余胜泉,人民教育,2002年第二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年第4期收录。

146.浅谈教育资源库建设,罗庭锦、余胜泉,现代教育技术,2002年第二期;

147.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余胜泉、马宁、何克抗,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1期。

148.大型企业如何导入E-learning培训系统,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8期。

149.企业E-hr、KM与E-learning应如何结合,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10期。

150.如何应对加入WTO挑战,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2年第12期。

151.国际国内网络教学质量认证,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期;

152.SCORM:E-Learning的国际技术标准,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4期;

153.发挥特色推动国内外合作办学,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6期;

154.国外网络教育的评价标准,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8期;

155.解读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余胜泉、谢巍峰,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10、12期;

156.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0期;

157.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 2003年第22期;

158.寻找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04年第10期下P39~41;

159.网校临危如何应变,余胜泉,中国远程教育, 2004年第10期下P56~59;

160.可共享对象参考模型研究,余胜泉,俞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161.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余胜泉,中小学计算机教育,2001年第6期;

162.信息技术与理科学科教学的整合,余胜泉、林君芬,福建教育,2003年第9、10期。

163.反思信息化教学课堂,赵美琪、余胜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1期。

164.探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余胜泉,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12期。

165.通用试题库的组卷策略,发表于第三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澳门)。

166.基于静态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余胜泉、古素梅,现代教育技术,2000年第8期

167.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WEB,ShengQuan Yu, KeKang He,发表于国际会议ICCE99(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 in Japan, November,1999)

168.中国“网校”的现状与未来,余胜泉、何克抗,发表于中国教育报,1999年9月6日第二版,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征文。

169.教育中的虚拟现实,余胜泉,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2期。

170.网络教学平台技术专题(在WEB平台上交流、构建个性化网络课程、网上协作学习、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基于WEB的智能答疑系统共5篇文章),余胜泉、何克抗、陈天、马宁等,计算机世界报,2000年6月12日C版。

171.信息技术与课程发展,余胜泉,教育技术研究,2000年第3期。

172.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余胜泉,教育技术2001年第一期

173.基于Internet网络的适应性学习系统的研究,余胜泉,发表于第三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1999年6月7日至9日,中国澳门)。

174.教育港依网而建——佛山教育信息网络系统工程分析,何克抗、余胜泉、孙波,计算机世界2000年11月27日C4版

175.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林君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三册P67-73,被评为大会10篇优秀论文之一。

176.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一册P167-172。

177.建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框架的设想,杨琰华、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第一册P786-793,被评为大会10篇优秀论文之一。

178.论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空间,李士亮、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179.构建网络化学习的视音频服务和管理系统,曹晓明、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180.简述教学自动化研究,马宁、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181.网络测评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功能,张京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182.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模式,张京彬、余胜泉,第六届全球化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议(GCCCE2002,2002年6月14日至16日,中国北京)。

183.教育资源库建设的观念与方法,朱凌云、余胜泉,发表于高校教育技术协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2001年12月,中国重庆),http://www.etc.edu.cn。

184.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研究,杨琰华 余胜泉,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2002年学术年会,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

其它发表在各种普及型报纸和刊物的文章在20篇以上。

主要出版物:

1. 《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3-1, ISBN:9787304050429 

2. 《教学软件设计指导手册》,余胜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ISBN 978-7-302-25026-5

3.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技术与新理念》,余胜泉、马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4.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点评——数学,余胜泉、王光生,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5.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点评——语文,余胜泉、陈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6.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点评——英语,余胜泉、孙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库》(小学低年级段),孙众、马宁、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库》(小学中高年级段),陈玲、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库》(初中段),吴娟、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余胜泉、吴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11. 《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研究优秀综合案例(上、下)》,何克抗、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ISBN 7-89493-732-0

12. 《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研究优秀综合课例》,刘小明、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13. 《面向新课改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秀课例》,杨晓勤、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14. 《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余胜泉、张建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15.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师范学校教材),刘启明主编,本人编写第六、七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综合课例》,余胜泉、吴娟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17.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余胜泉、林君芬、吴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18.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编,本人编写第九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19.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综合课例》,余胜泉、吴娟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

20. 《网络新生活》,大型信息技术科普丛书,一套5本,包括基础篇(《触网启航》)、教育篇(《学海网舟》)、娱乐篇(《交网情深》)、商务篇(《网市悠悠》)、上网速查篇(《上网一点通》),余胜泉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10;

21. 《非线性编辑系统》,余胜泉、杨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1;

22.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何克抗,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23.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三年制职业高中公共计算机课教材),何克抗,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4. 《计算机辅助教学》,何克抗主编,本人编写了有关Internet的部分的内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5.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计算机课教材),何克抗主编,本人编写了第三部分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6. 《信息网络与教学》,黄荣怀、余胜泉,本人编写第六章至第十章,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27. 《Microsoft TCP/IP网络互联》(译著),黄荣怀、张玉洁、余胜泉,本人负责组织翻译小组、第一稿的统稿工作,并翻译第九至十三章,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京师科技大厦A座3层

邮编:100875    电话:010-58805590    E-mail:gaojingjian@bnu.edu.cn